最近鼓励生育的政策很多,尤其是去年三孩政策出来以后。最近有委员说,提高二孩生育率是优先目标。具体细节是什么?下面就和腾越一起来了解一下吧。com边肖。
成员:提高二孩生育率是优先目标
2023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如何优化中国现行生育政策,应对中国人口的趋势性变化,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委常委CPPCC,华东师范大学农工党委员会主席、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吴瑞君拟提交《关于完善婚姻、生育、育儿教育一体化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提案》。
人口学领域的专家吴瑞君告诉记者,生育问题要分“不想生”和“想生不敢生”两类来讨论。
“目前针对内驱力不足的‘不想生’问题,针对性措施其实非常有限。”吴瑞君坦率地说,“有些人不想要孩子。谁在乎三胎补贴?但是补贴和政策体现了一种导向,是需要的。”
所以她说,现阶段生育政策要着重解决那些想生孩子又不敢生的家庭的顾虑。
提高生育率,要把重点放在想生又不敢生的群体
“人口负增长不是一个数量问题,而是它对经济的消费模式和增长方式的影响,包括在我们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少子化和老龄化并重的情况下,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吴瑞君告诉该报记者。
吴瑞君解释说,生育率主导的人口负增长可以分为分母效应和分子效应。从分母效应来看,出生人口下降主要是因为育龄妇女人口减少,很多适婚年龄的年轻人未婚不育。因此,她曾提出“三多三少”现象:“三多”是指晚婚晚育多,未婚不孕多,丁克家庭多,“三少”是指适婚年龄人口减少,有效生育时间减少,25-34岁育龄妇女生育期人口减少。
分子效应就是很多人不想活,想活的人不敢活。“针对内驱力不足的‘不想生’问题,有针对性的措施其实非常有限。”吴瑞君坦率地说,“有些人不想要孩子。谁在乎三胎补贴?归根结底,不管你怎么鼓励这个不想生孩子的人,短期内可能很难满足他的真实需求,但是我们需要补贴和政策吗?也是需要的,体现了一种导向。”
吴瑞君提出,要着力解决那些想生孩子又不敢生的家庭的顾虑。“有些愿意生孩子的家庭,可能会因为一些客观因素,比如经济负担,家里没有带孩子的老人,而感到担忧。这就需要政府对公共服务进行均衡化、均等化,包括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满足或解决想要生孩子的家庭的顾虑和问题,特别是提高他们的育儿能力,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从生育角度,也要确立重点目标等等。“目前中国生育率较低,但提高生育率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现在实施的是三孩政策,但从目前有效且现实的生育目标来看,我们应该把提高二孩生育率作为现阶段的优先目标。”吴瑞君说。
2022年8月,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统筹考虑婚姻、生育、养育、教育,有效解决了家庭的后顾之忧。吴瑞君指出,各地积极响应,生育支持政策措施正在逐步落实和推出。但从实施效果来看,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存在顶层设计、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足、缺乏家庭和性别视角等问题。婚姻、生育、育儿、教育一体化的政策体系尚未有效形成。
顶层设计和完整性,缺乏体系,缺乏家庭和性别视角
具体来说,吴瑞君认为,一是顶层设计不足,一些制度性约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比如子女入学仍然与户籍挂钩,租售权没有得到有效实现。因为买房、落户和孩子上学是相互关联的,即使结婚不买房,只要有孩子就必须买房,这无疑加重了年轻育龄家庭,尤其是流动人口家庭的生育和养育负担。“这些制度性障碍的有效清除,需要顶层设计,不能只靠地方探索。”吴瑞君说。
二是整合考虑不够系统和整体,生育支持政策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从纵向生命周期来看,一般婚姻社会的结婚和生育是相互关联的,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现阶段,针对年轻人晚婚、难婚的扶持措施很少;从横向政策分类来看,目前主要强调的是“想生却不敢生”的问题,以物质激励为主,而针对性的措施对于解决内在驱动力不足的“不想生”问题非常有限。
第三,一些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家庭和性别视角,存在操作困难或支持不力等问题。从家庭角度看,即使配偶缴纳了生育保险,失业妇女或灵活就业妇女仍不能享受生育津贴。对于城市双收入家庭的代际照顾,以及很多孩子的住房短缺,也缺乏相应的家庭支持措施。从性别角度看,女职工产假延长不利于女性就业和生育的均衡发展,男性配偶的陪产假(护理假)和育婴假非常有限,难以有效落实。
现阶段政策重点主要是想生孩子不敢生的家庭
对此,吴瑞君委员表示,要按照群众多样化的生育需求,把婚育、育儿、教育等工作长期结合起来,加强部门协调。现阶段政策重点主要是针对那些想生而不敢生的中低收入家庭,为其减负赋权,提振其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体对策和建议有五点:
一是同步推进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底层逻辑。吴瑞君认为,应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与户籍挂钩的入学等福利制度,逐步将“有稳定工作、稳定住所、稳定收入”的外来常住人口子女纳入城市社区0-3岁普遍入托服务。允许丈夫投保的全职妻子或灵活就业妇女享受部分生育津贴。此外,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探索有特色的政策措施,及时评估报告执行情况,总结推广好的案例和经验。
二是婚育统筹考虑,积极生育的配套措施要落实到位。吴瑞君给出了四个方向的建议,如在高校开设爱情、婚姻、家庭等课程,通过共青团、妇联的组织优势,鼓励适婚青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形成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在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大力促进青年就业,提高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和保持生活方式,促进他们结婚生子的意愿;在政策支持下,发展公益性婚介机构,建设婚恋市场,鼓励适龄结婚;保障未婚生育的权利,但不鼓励、不支持未婚生育。
第三,构建关爱家庭的政策体系,增强家庭的生育、抚养和教育能力。一是按照补贴累进差异化的思路,对生育二孩和三孩实施补贴,同时加大个人所得税教育专项税收扣除比例和返还力度。第二,适当延长男性配偶的陪产假和育儿假。三是在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分配上,适当向有困难的多子女家庭倾斜,对有住房改善需求的2-3个子女的家庭给予优惠贷款利率。四、根据新的人口变化及时调整教育资源分配空,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落实“双减”政策,缓解家长教育焦虑。
第四,强化性别视角,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降低生育的机会成本。吴瑞君建议,可以制定和实施“生育友好型”企业认证制度,在年检、项目引进、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奖励,营造生育友好型的就业环境。此外,探索实行夫妻共享育婴假,可以强制男性休不少于1/3的育婴假,减轻女性育儿负担,提高女性尤其是职业女性的生育意愿和最终生育水平。
最后,面对内在驱动力不足的“不想生孩子的人”,吴瑞君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婚育文化,改革福利制度,提高生育的内在驱动力。以清明节祭祖等祭祀活动、家风建设和媒体宣传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型婚育文化建设;加强家庭养老和孝文化的宣传,突出子女的情感和文化价值,科学认识生育子女的家庭效用。此外,逐步改革福利制度,激发年轻人的社会责任分担意识,提高生育的内生动力和使命感,缓解“不想生孩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