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啊啊,万一明天就要高考了呢?”
“哦,我忘了,今年不高考了,嘻嘻。”
每年高考,这样刻薄的笑话都会在网上轮番播出,在考前充当气氛团,把人带入高考的气氛中。
关于高考的记忆,今天有这样一首歌在边肖心里唱着:
“八点半读,十点半懂,五个字七节”
“五三模拟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切。”
"班主任就像后门的一只眼睛."
……
上面的歌词是哪个高考生唱的?我没必要告诉你!
这是百度在高考前夕推出的一首加油歌《开战吧!我袖手旁观你。
好在哪儿?在两分钟多的时间里,短片从幽默的高三日常生活到紧张的高考冲刺,呈现了高三生活的几个经典片段,再现了00后的高考生活图景,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高考生的生动喜怒哀乐。
而分析短片的亮点,我们可以具体到以下几个方面:
在发布节点上,品牌的诚意可见一斑。这部短片帮助高三学生重新记录了高三的各种生活细节,在高考前一天发布,仿佛匆匆告别考生的高三郑重地写下了结局。从此,他从一名高考生变成了一名毕业生,告别了宝贵的高三生活。
强硬?难。但不会再有了,这一年青春的泪水和汗水。
这部短片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观点:
有日常高考生活中细腻的情感感悟,有学生和老师之间关于偷偷玩手机的斗智斗勇,有所有参加高考誓师大会的同学的慷慨庄重,有做题时是否先写“解”字的小分...
这是所有正在经历或曾经经历过高考的人的集体记忆。很有共鸣,很容易营造出怀旧的氛围感,把观众的情绪带入短片的情境中。
也有符合今年高考特殊性的即时社会洞察,比如学生在家上网络体育课的怪诞模样。
这是今年高考生在时代中的独特体验,不仅让00后感同身受,也衬托出每一个80后、90后对今昔对比的感慨和感叹。
互联网时代要想产生社交传播效果,获得流量,光有原创想法是不够的,传播还应该符合当下的关注导向。因此,你可以看到这个短片:
一方面在形式上,采用说唱+热血合唱这种能够快速带动情绪的时尚创作风格,攻击00后的注意力偏好,和他们一起玩,让基于兴趣的安利更容易抢流量,与之产生情感交流,进入年轻人的内心。
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的创作背后有着真挚的隐情。
这首歌是由一个鲜为人知的歌手写的。他努力了很多年,却始终不温不火。他总是有一个支持他的粉丝。他听说这个粉丝是今年高三的,就和百度一起推出了这首歌,唱给所有考生听。
一首好歌背后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可谓双管齐下,相辅相成,激发大众探索背后的好奇心,助推UGC的传播,在自发分享中与大众形成更强的情感链接,在大众心中留下更深的记忆。
拍了两年的《答案》,今年怎么不拍了?作为民族品牌,关系到全民的节点。百度可以说在每年高考季的营销中都有固定的席位。
前两年,百度聚焦高考后时期,围绕“报志愿”这个被称为“考得好不如报得好”的重要节点,输出了亲子关系中关于答案的温暖故事。2020年,那句“希望你不用百度也能找到答案”成为了一语双关的品牌口号和生活态度。
《答案》的营销口碑毋庸置疑,但为什么今年百度没有延续这个IP,而是一反常态的为高考做了一首加油歌?
前提可能是大环境原因。今年上半年,它卷土重来。上海、天津相继推迟高考时间。高考的社会环境浮躁,考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还要承受惊喜的社会压力。所以相对于高考第二道坎,先过高考更重要。
事实上,无论是今年的考生,还是广大民众,面对动乱,都急需情感上的安慰和鼓励,而百度的目的就是用这样一首高考加油歌来打一针鸡血,告诉考生,告诉大众:开战吧,我袖手旁观你!百度会是大家的坚实后盾。用轻松热血的方式振奋精神,树立奋斗和坚持的信心。
不止广告如果说激情四射的广告创意是考生强大的精神助力,那么百度以服务为导向融入短片细节的能力就是考生在产品层面的强大助力。
在百度APP的“高考”搜索结果页面,热门院校、专业、院校的对比,不仅有助于考生考前明确目标,还能在评分后提供最佳的择校辅助;
既是高调的虚拟偶像,又是高考贴心数字助手的杜潇潇,为考生提供了一个温馨提示,考前及时做核酸,倒计时...
依托短片提供的情感助推,推广百度APP的功能辅助,将百度APP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帮助的知识植入大众心智,实现人与服务的连接。
人文关怀是最好的品牌传播。百度这次的高考营销,让今年不高考的人在沸腾的激情中收获了青春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共鸣,从过去中汲取力量,产生了前进的动力。
百度APP的品牌温度也凸显出来,完成了对“美好生活”的又一次诠释。
最后,无论是今年的高考考生,还是那些已经成为高考回忆的人,相信看完听完这首加油歌,都意识到自己在高三储存了多少宝贵的能量碎片。希望这个广告能唤醒你对青春的情怀,带上它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