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院士名单公布后,很多读者都很好奇,但是我们熟悉的一些科学家却没有入选。此前,著名科学家石在第一次入选失败后,于2013年第二次入选院士,同样属于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饶毅也于2011年未能通过初步候选人筛选。
那么,入选院士需要具备哪些资格,流程是怎样的?
院士的遴选只需要具有中国国籍和相当的教授或研究员职称,很容易满足任职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院士评选并不像网上误传的那样,要求有博士学位和留学背景。据我所知,詹院士在核物理领域是学士学位,但这并不能影响他的科学成就。
2019年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合影。
中国科学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推荐考生,不接受个人申请。候选人由当选院士提名。一般至少三名院士可以联合提名一名候选人。近年来,为了更年轻,在年长科学家的推荐下,制定了更严格的规定。以下是我在2019年增选院士公告中发现的。
院士年轻化是趋势。
公告中提到,1954年之前出生的科学家需要6名以上院士提名,其中至少有4名院士在同一个部门,也就是说年龄越大当选院士的难度越大。
相比之下,诺贝尔奖没有年龄限制,只关注研究成果,所以无论是年轻科学家还是年长科学家,被提名的概率相差不大。
还有学术界,拿到推荐只是第一步,这也是很多刚回国的优秀科学家没有入选院士的原因之一。
遴选年,元旦发布增选公告,推荐人选被录取。8月,初步候选人名单和材料公布。初选名单根据推荐人选进行初步筛选,产生400人左右的初选名单。11月前,根据提交的材料和评选规则,将评选出60人左右的最终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评选规则不仅提到了研究内容的创新性,还提到了系统性和个人的实践贡献。
201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诺贝尔奖每年颁发一次,授予世界上最多三个人分享奖金。获奖的概率低于入选院士的概率。中国的院士评选规则和评选标准也不一样。在授予诺贝尔奖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为了表彰某人在某一领域的杰出贡献,决定授予某人诺贝尔奖,意思是诺贝尔奖聚焦于某一项具体的研究,注重深度,注重这项发明或研究给人类带来的贡献。
我国《院士增选条例》写明了院士增选提交的材料,主要是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著作、学术会议邀请报告、论著和获奖证书,并提到了研究内容的“系统性”,也就是说,我国院士更注重某一领域多年研究成果的积累,更注重广度。
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宇宙学、量子力学、统一场论等方面都有很深的理论,甚至他是一些理论的创始人,相关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学术会议的特邀报告也很多。甚至在颁发诺贝尔奖的当天,他被另一个学术会议邀请去做报告,却没能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演讲。这样,爱因斯坦广泛的研究领域更适合我国的院士遴选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