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三角图解:西医治病,中医治人
在西医的奇门三角图中,疾病位于金位,是加害者;人位于木位,是受害者;西医位于火位,是拯救者。疾病用黑色的骑士表示,西医用白色的骑士表示。西医的治疗方法通常是手术,以暴制暴,虽然能有效对抗疾病,但也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奇门三角木金火的关系是: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并且三者刚好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奇门三角,是奇门三角心理治疗的简称,亦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西医的奇门三角图,疾病在金位,是加害者,人在木位,是受害者,西医在火位,是拯救者。
我作为中医,有一个深刻的体会,西医在治病,中医在治人。西医依靠指标治病,而人不能完全靠指标活着。因为指标只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反映你的状态,当你觉得不舒服的时候,不管西医检查没检查出来,这时候你都需要加以调整。
有个很著名的说法,“西医治病,中医治人”,我想大部分人都听过这个概念。但从现实所见,大部分民众,包括很多相信中医,自认为熟悉养生保健,身体力行的人,也天天在自残害命而不知,这是让人痛心的,我想,有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说这里面的道理。
“小医治病”就是说一般意义上的医生救治病人 “中医治人”就上升了一个层次,意思是从一个人的思想上去救治他,这个也仅仅限于救治少数的人群。“大医治国”就是最高境界了,通过提升全社会的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的品级来达到让一个国家脱离困境,走向繁荣富强的目的。
中医和西医的精髓罄竹难书。简洁而核心是: 中医治人。(以人为中心,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疾病自愈) 西医治病。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中医与西医的主要区别在于学科起源、自然观、科学方法结构论、诊疗技术、概念语言等方面的不同。 学科起源不同: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强调实用性和经验;西医起源于科学技术的分析时代,强调对事物的分析和细分。
中医与西医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哲学基础的不同。西医注重解剖学和学科划分,其治疗方式倾向于从外部因素出发,通过对抗的方法,如杀菌和手术来治疗疾病。而中医则基于整体观和辩证法,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源于内部因素,治疗时更倾向于调整人体的平衡,以促进健康。西医的治疗手段往往直接且明确,如药物和手术。
中医与西医在治疗理念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医注重长期调养,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诊断,如手相、搭脉等方法,来调整身体机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西医则侧重于短期治疗,主要依靠先进的医疗设备进行诊断和治疗。在历史文化背景方面,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理论体系独特,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中医跟西医的区别在哪里?
中医和西医各有特色,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而西医则强调科学验证和标准化治疗。两者在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互补作用,共同维护着人类的健康。中医治疗过程通常较为温和,注重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效果。而西医治疗则可能更为直接,针对具体病因进行干预。
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方法和理念上有显著的区别。中医强调的是调整身体的内在平衡,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方式来达到治疗目的。而西医则侧重于对症治疗,通过药物、手术等手段来缓解症状和治疗疾病。选择中医还是西医,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疾病的性质和个人的健康状况。
中医和西医在看待病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医倾向于通过观察患者的整体状态来进行诊断,这包括脉象、舌苔、面色等,这些都只是基于感觉的数据,而不需要具体的测量。西医则依赖于明确的诊断工具和数据,如X光片、血液检测等,来确定病因。因此,西医的诊断过程更加直接和量化。
中医与西医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哲学基础的不同。西医注重解剖学和学科划分,其治疗方式倾向于从外部因素出发,通过对抗的方法,如杀菌和手术来治疗疾病。而中医则基于整体观和辩证法,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源于内部因素,治疗时更倾向于调整人体的平衡,以促进健康。
中医与西医的主要区别在于学科起源、自然观、科学方法结构论、诊疗技术、概念语言等方面的不同。 学科起源不同: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强调实用性和经验;西医起源于科学技术的分析时代,强调对事物的分析和细分。
相比之下,西医则依靠最新的医学技术和药物来治疗疾病。西医的诊断手段更为精确,利用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科学方法来确定疾病的种类。治疗方面,西医药物多为化学合成药物。中医更加注重预防和整体调理,强调通过调整身体状态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求中医中的病症在西医里的名称!
1、痹证:痹证是指肢体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西医之风湿病,则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咳嗽: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2、中风:急性脑血管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特征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西医的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隙出血等急性脑血管疾病范畴。头痛:以自觉头部疼痛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3、奔豚症的西医名称是室性心动过速。奔豚症是一种中医病名,用以描述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向上冲逆至心胸的一种病症。该病症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心悸、胸闷、气急,并伴随着一种恐惧感,严重者甚至出现瞬间窒息感。而在西医领域,室性心动过速是其对应的病症表现。
4、中医的心悸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在临床中对应着西医学中以下各种疾病名称:如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表现心悸为主,皆可以归属到中医心悸病证范畴。
5、痉证是一种以项背僵硬、四肢抽搐为主要特征的病症,有时还会伴随口噤不开和角弓反张的症状。这种病症在古代也被称作“痉证”。在西医学中,热性惊厥及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脑病、脑脓肿、脑寄生虫病以及脑血管疾病等,都可以表现出痉证的症状。
6、中医的痰湿西医叫做高脂血症。痰湿是中医诊断中的一个病理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痰湿代谢异常,导致痰湿停留在体内,难以排出。痰湿的形成与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常见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患者。西医认为,高脂血症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引起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原因之一。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学科起源不同: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强调实用性和经验;西医起源于科学技术的分析时代,强调对事物的分析和细分。 科学方法结构论不同:中医以尝试和经验为主,不注重实验的受控性;西医注重实验和对人体的无限细分,强调还原论。
中医与西医在治疗理念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医注重长期调养,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诊断,如手相、搭脉等方法,来调整身体机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西医则侧重于短期治疗,主要依靠先进的医疗设备进行诊断和治疗。在历史文化背景方面,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理论体系独特,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中医和西医的理念差异显著,这构成了两者最本质的区别。中医注重调整人体的内在平衡,强调通过扶正祛邪来促进人体自我修复能力,这表明中医认为人体自身拥有强大的恢复力量,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和增强。而西医则更侧重于直接针对疾病的症状进行治疗,通常采用药物或手术等手段,以快速缓解病痛。
临床常见疾病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对译表!(建议收藏)
西医同科疾病的延伸/ 从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代谢异常,到胆囊炎的胆道问题,再到皮肤癌的警示,这些疾病提醒我们,现代医学对疾病的理解更为细分和精确。
蜘蛛疮,又称带状疱疹,民间亦称“缠腰火丹”、“蛇串疮”或“缠腰龙”,特征为皮肤上成群水疱,伴有剧痛,形态类似蜘蛛。 本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发病初期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疲劳、局部淋巴结肿痛等症状。
咳嗽: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一般由于感受外邪引起的咳嗽,称为外感咳嗽;因脏腑功能失调,波及于肺以致的咳嗽,称之内伤咳嗽。本证常见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肺痈: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