襁褓的意思
1、“襁褓”是指婴儿的包裹物或婴儿时期。详细解释如下:在古代汉语中,“襁褓”一词是用来描述婴儿的状态。其中,“襁”指的是背负婴儿的带子或包裹物,“褓”则是指包裹婴儿的衣物。因此,“襁褓”合起来就是指婴儿被包裹在带子和衣物中的状态。
2、襁褓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也用来指代婴幼儿。具体来说:字面意义:襁褓原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是古代用来包裹和保护婴儿的物品。泛指婴幼儿:在古代,襁褓常用来泛指1岁以下的幼童,现在则多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襁褓本意是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后来泛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具体来说:字面意义:“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婴儿的被子。襁褓最初是用来背负和包裹婴儿的物品。实际用途:婴儿出生时,通常被包裹在襁褓中,这既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又具有防护功能。
襁褓什么意思
“襁褓”是指婴儿的包裹物或婴儿时期。详细解释如下:在古代汉语中,“襁褓”一词是用来描述婴儿的状态。其中,“襁”指的是背负婴儿的带子或包裹物,“褓”则是指包裹婴儿的衣物。因此,“襁褓”合起来就是指婴儿被包裹在带子和衣物中的状态。
在父母的怀抱中长大。襁褓的本意,从字面的来看,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婴儿的被子。襁褓本意是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后来泛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婴儿出生的时候,都是包在襁褓里的,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也有防护的功能。
襁褓是指用布料缝制而成的一种婴儿包裹衣物,主要用来包裹新生儿。以下是关于襁褓的详细解释:功能:襁褓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新生儿身体温暖,避免婴儿四肢蜷曲、磨碰身体等情况,为新生儿提供保护。起源:襁褓源于古代,据考古学研究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用布、兽皮等材料来包裹婴儿。
襁褓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也用来指代婴幼儿。具体来说:字面意义:襁褓原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是古代用来包裹和保护婴儿的物品。泛指婴幼儿:在古代,襁褓常用来泛指1岁以下的幼童,现在则多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襁褓的意思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在古代,襁褓特指用来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用于保护和温暖婴儿。这些被子和带子通常设计得既柔软又安全,以确保婴儿得到良好的照顾。指婴幼儿:在古代,襁褓还泛指1岁以下的幼童,现在则常用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襁褓”是什么意思?
1、“襁褓”是指婴儿的包裹物或婴儿时期。详细解释如下:在古代汉语中,“襁褓”一词是用来描述婴儿的状态。其中,“襁”指的是背负婴儿的带子或包裹物,“褓”则是指包裹婴儿的衣物。因此,“襁褓”合起来就是指婴儿被包裹在带子和衣物中的状态。
2、襁褓的意思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也有未满周岁的婴儿的意思。其中襁指的是捆婴儿的带子,而褓指的是裹婴儿的被子。
3、襁褓:泛指1岁以下幼童。襁褓亦作“襁緥”。亦作“襁葆”。葆,通“褓”。襁褓,用来指物品的时候,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襁褓,用来指年龄的时候,指不满周岁的小孩。襁褓的出处典故 《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4、襁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iǎng bǎo。亦写作“襁緥”、“襁保”、“襁葆”、“繦緥”。意思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指婴幼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出自《列子·天瑞》:“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
襁褓,孩提,弱冠,豆蔻之年,知天命,花甲,不惑之年,而立之年分别是几岁...
1、襁褓:指不满一周岁的婴儿。 孩提:两至三岁的儿童。 豆蔻年华:特指13岁的少女。 弱冠:20岁的青年(男性)。 而立之年:30岁的成年人。 不惑之年:40岁的中年人。 知天命:50岁的人,意味着开始认识到生命的有限。 花甲:60岁的老人。 古稀:70岁的老年人。
2、孩提:指2至3岁的儿童。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用以描述幼儿时期,即尚在襁褓之中的阶段。 弱冠:用以指代男子2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虽已行冠礼,戴上标志成年的帽子,但身体尚未强健,故称“弱”。 豆蔻之年:少女13岁的年龄段。这个词汇常用来形容少女的青春年华。 知天命:指人50岁。
3、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2~3岁的儿童,幼儿时期。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注意不能用于女子)。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豆蔻之年:是专门用来特指女子的13岁。
4、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5、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总角、孩提——幼年泛称。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6、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这个时期的孩子刚刚出生,处于最脆弱的阶段,需要父母的精心照料。孩提:指2至3岁的儿童。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学会走路和说话,好奇心强,但还没有明确的记忆能力。总角:指幼年儿童(又叫垂髫)。这个时期的孩子通常是指7至9岁之间,他们开始上小学,学习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襁褓是什么意思
1、“襁褓”是指婴儿的包裹物或婴儿时期。详细解释如下:在古代汉语中,“襁褓”一词是用来描述婴儿的状态。其中,“襁”指的是背负婴儿的带子或包裹物,“褓”则是指包裹婴儿的衣物。因此,“襁褓”合起来就是指婴儿被包裹在带子和衣物中的状态。
2、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亦写作“襁緥”、“襁保”、“襁葆”、“繦緥”。襁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襁褓又称作襁褓巾、襁褓被或者襁褓睡袋。孩提: 2~3岁的儿童。是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弱冠:男子20岁。
3、在父母的怀抱中长大。襁褓的本意,从字面的来看,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婴儿的被子。襁褓本意是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后来泛指婴儿包或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婴儿出生的时候,都是包在襁褓里的,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也有防护的功能。
4、襁褓是指用布料缝制而成的一种婴儿包裹衣物,主要用来包裹新生儿。以下是关于襁褓的详细解释:功能:襁褓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新生儿身体温暖,避免婴儿四肢蜷曲、磨碰身体等情况,为新生儿提供保护。起源:襁褓源于古代,据考古学研究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用布、兽皮等材料来包裹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