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迁的全面资料
谈迁(1594~1658)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海宁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
谈迁(1594—1658) 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马桥人。明诸生。他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维持生活。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很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
谈迁,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马桥人。生于1594年十月十二日(11月23日),死于1657年十二月十四日(1658年1月14日)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 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
谈迁(1594~1658)。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
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谈迁,明末清初的杰出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为“江左遗民”。他生于浙江海宁,一生未仕,以佣书和作幕僚为生。谈迁好学不倦,广泛涉猎子史百家,尤其关注明代历史,决心以明实录为依据,考订史实,编纂《国榷》。
谈迁是谁?
1、谈迁,tanqian(1593~1657),原名以训,字观若,明朝灭亡后改名迁,以寄托忘国之痛,海宁人。明清之际史学家。他自幼刻苦好学,是明代的诸生,但终生未曾做官。他家道清贫,靠充当幕友,办些文墨事务,代写应酬文章来维持生活。 谈迁性喜博综,致力于子史百家之言,谙于历代掌故,尤其注重于明朝的典故。
2、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
3、谈迁,字孺木,原名以训,海宁人。初为诸生。南都立,以中书荐,召入史馆,皆辞,曰:“余岂以国家之不幸博一官耶?”未几,归里。迁肆力经史百家言,尤注心於明朝典故。尝谓:“史之所凭者,实录耳。实录见其表,其在里者,已不可见。
谁有谈迁的资料?
1、谈迁(1594~1658)。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
2、谈迁(1594~1658)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海宁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
3、谈迁(1593年-1657年),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明朝诸生,浙江杭州府海宁枣林(浙江海宁西南)人。《国榷》作者。祖籍汴梁(今开封),靖康时随宋室南渡,定居盐官西南枣林村,迁至马桥麻泾港西。
谈迁的资料
谈迁虽只是一个乡村秀才,但他穷其一生编纂了《国榷》,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海宁唯一一位“状元”张九成的祖籍也是河南开封,他于南宋绍兴年间参加殿试摘得“状元”,后来成为“横浦学派”的创始人。
谈迁,这位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出生于1594年,祖籍开封,随宋室南迁至浙江海宁马桥。他的名字变迁,既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也寄托了对司马迁的敬仰。尽管家境贫寒,他自幼好学,通过抄写、代笔和秘书工作维持生计,对学术事业有着坚定的献身精神。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
谈迁撰。谈迁专长於史,鉴於明代历朝实录经史官垅断,曲笔聚讼,多忌讳失实,而各家编年史书又多伪陋肤冗,艰辛寻访各种资料,广徵博采,力求徵信。天启元年(1621)始编著,先后六易其稿,初稿六年完成。顺治四年(1647)全稿被窃,又发奋重写,以三十馀年编成《国榷》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