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时间是什么?
1、时间: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即公元755年至763年之间。人物:此次叛乱的主要领导人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安禄山是叛乱的发起者,史思明在安禄山死后接过了领导叛军的大旗。
2、安史之乱发生于公元755年12月16日(唐玄宗末年),结束于公元763年2月17日(唐代宗初年),是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背叛朝廷后发动的战争,这是一场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此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3、安史之乱的时间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具体为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分析说明:- 时间范围:安史之乱发生在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这是一个具体的历史时间段。- 事件定义:该事件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的那个皇帝时期?
1、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的唐玄宗皇帝时期。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时期(756年-762年)边镇守将安禄山(?-757年)、史思明(?-761年)发起的反唐叛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在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经历了长时间的安定与繁荣,玄宗逐渐丧失了初期那种勤勉政事的精神。
2、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具体时间为755年至763年。 这场战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他们向唐朝发起挑战,试图夺取统治权。这场内战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并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安禄山和史思明是主要的发起者。
3、是唐玄宗在位,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4、安史之乱是哪个皇帝在位发生的?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
5、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发生的。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事件,发生在唐朝中期。这次事件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叛乱,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昌盛,经济文化达到了巅峰。
6、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发生的一场重大叛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玄宗天宝年间,政治日益腐败,皇帝李隆基(唐玄宗)沉溺于享乐,导致国政被宦官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操控。加上边地将领如安禄山等掌握大量军权,最终导致了这场叛乱的爆发。
列举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人物、原因和影响?
1、时间: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即公元755年至763年之间。人物:此次叛乱的主要领导人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安禄山是叛乱的发起者,史思明在安禄山死后接过了领导叛军的大旗。
2、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安史之乱结果和影响 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北方的经济衰落了,而江淮地区未直接受到安史兵祸。所以,从此之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日益超过北方,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了。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
4、年(天宝十四载),唐朝国内爆发了有名的安史之乱,由唐朝蛮族将领安禄山、史思明率领的东北边疆叛军长驱南下,攻陷东、西两京,唐玄宗怆惶逃出长安,南下四川盆地。玄宗的儿子肃宗在灵武继位之后,调集西北边军勤王平叛,守卫西域的安西、北庭节度使属下的边兵也被大批调往内地。
5、七国之乱:西汉,汉景帝。安史之乱:唐朝,唐玄宗。
6、“安史之乱”时期:发生在唐代,大约有100万人口南迁,这次战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以黄河流域为人口重心的分布格局,使得南北人口分布比例首次达到均衡。
安史之乱开始的时间是
时间: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即公元755年至763年之间。人物:此次叛乱的主要领导人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安禄山是叛乱的发起者,史思明在安禄山死后接过了领导叛军的大旗。
安史之乱开始时间:755年12月16日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安史之乱的时间 安史之乱发生于公元755年12月16日(唐玄宗末年),结束于公元763年2月17日(唐代宗初年),是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背叛朝廷后发动的战争,这是一场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此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影响?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乱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社会混乱: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原因:社会矛盾激化:唐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包括统治阶级与民众之间的矛盾,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斗争,民族矛盾以及中央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冲突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安史之乱的直接导火索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权力斗争。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的原因:这场动乱是当时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涵盖了统治阶级与民众、统治阶级内部、民族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多重矛盾。 安史之乱的经过: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忧国之危”、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率领15万兵马(号称20万)发动叛乱。
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公元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达十五万人。
安史之乱开始的时间是?
安史之乱爆发时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即天宝十四年至宝应二年。安史之乱是中国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开始时间:755年12月16日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时间: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即公元755年至763年之间。人物:此次叛乱的主要领导人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安禄山是叛乱的发起者,史思明在安禄山死后接过了领导叛军的大旗。